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走親活動
6月14日(農歷四月廿八)上午,萬安人以傳統(tǒng)的方式祭拜后,敲鑼打鼓啟程前往汾河東岸的羊獬村“接娘娘”。這是“走親”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傳承千古。
接親隊伍
每年的農歷三月三,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走親活動拉開帷幕,洪洞羊獬、歷山、萬安等數十個村莊的眾多群眾參加。農歷四月廿七至廿九,當地群眾重復著數千年的線路和村落,將堯王許配給舜的兩個女兒娥皇、女英,接回歷山、萬安。
舜,有虞氏,姓姚,名重華,為“三皇五帝”的五帝之一,建都于山西晉南。
關于堯、舜的諸多典故和歷史傳說,在今天的山西南部、汾河流域地區(qū)都可以找到文獻記載和文化遺存,有眾多活生生的民俗文化活動予以佐證。
萬安鎮(zhèn)古稱國家堡,又名姚丘,素有舜帝故里之說。
元代時,此地商賈云集、人口眾多,百姓安居樂業(yè),因而改名萬安。其舊城原有五座城門,所以又被譽為“龍鳳城”。
萬安當地民間的說法,娥皇、女英姐妹商議,姐姐娥皇住歷山神立村,照顧舜王生活起居,妹妹女英則住在萬安鎮(zhèn),照顧公婆兩位老人。所以羊獬人在歷山接上娥皇娘娘,還要到萬安接上女英娘娘,并在萬安住一宿,然后回羊獬。
歷山、羊獬群眾雖然對此說法有不同見解,但羊獬老人李炳梅說:歷山、羊獬、萬安是千刀割不斷的萬家親。”
萬安、歷山都是娥皇、女英的婆家,同羊獬村三地共為“親戚”,構筑了以堯舜信仰文化為核心內容的民間信仰圈。每到春夏之際,這三個村落聯(lián)合沿途的十幾個村子共同“接姑姑、迎娘娘”。
這個土生土長的民間信仰,可謂是原生態(tài)的文化載體,數千年來延續(xù)不斷,其民俗內涵和價值在山西乃至全國都極為獨特,堪稱奇跡。
6月15日晚8時許,已是萬家燈火時,萬安古鎮(zhèn)熱鬧非凡,數萬群眾聚焦在街道兩旁,等待娘娘的歸來。
看到“架樓”到來,眾多婦女簇擁上去,喜慶的鞭炮此起彼伏。“五路緣”風攪雪”吃涼粉”亂撕麻”破華山”等古老曲譜一曲接一曲,不長的街道,歡迎的時間卻要兩個多小時。
將娘娘請到宮殿已經是夜晚10時,此后人們才離去。(王隰斌)
責任編輯:秦芳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