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3日)
是漢字本就不該“被整形”嗎?有人這么覺得。但這其實不是事情的核心。那44個漢字到底該不該“被整形”,今天,公眾的意見已然明晰。也許,專家最初的調整設想,從專家的角度看,也不無道理。專家與公眾,各自有考慮的側重點。這樣的碰撞,在社會前進的過程中,兩股相互促進和相互制衡的力量在各自發(fā)力,并不奇怪。
比漢字“被整形”更有現(xiàn)實意義的是,這個從拿出方案、征求意見,到歸納并尊重意見的過程,是不是體現(xiàn)了鮮明的時代特征?有沒有被某些“假借民意”的企圖帶往另一個偏離了常識與規(guī)律的軌道?
就某個涉及公眾利益的事項,廣泛征求公眾意見,這是現(xiàn)代政府應有的本職作為。意義不必贅述。這一行為的規(guī)矩,至少有這么兩條:
第一,拿出來“被征求”的意見,要言之有物,辭能達意。對于可能引發(fā)公眾不同意見的要害處,更得硬碰硬地設計題目,而不是繞著走,刻意回避關鍵問題,卻把矛盾留到現(xiàn)實中。
第二,既然拿到公眾面前“曬”方案,那么從拿出來的第一分鐘,到收回去、再公布結果的每一分鐘,無論主觀愿望還是客觀做法,都應坦蕩蕩、亮堂堂,經得起風吹日曬,經得起網(wǎng)上抬杠,經得起人肉搜索,經得起實踐檢驗。
8月21日,有關專家在新華網(wǎng)接受訪談時說,“已經收到的各界反饋意見中,有67%贊成”。而那些天里,其他所有見諸公眾面前的相關調查,都是絕大多數(shù)的反對票。這種奇怪的局面,一直到9月2日,才由教育部有關負責人出來解釋:那是外界的“誤讀”。
是外界的“誤讀”,還是某專家的“誤導”?似乎無從考證了。但需要指出和引以為戒的是,這個“67%”數(shù)字的出爐,正是此次“被調整”風波中最危險的一瞬。這個數(shù)字不僅缺少具體、透明、公開的解析,而且目的性極強,讓人懷疑是否有拿著所謂“民意”來引導輿論走向的企圖。
好在,公眾對此事的關注和民意表達,已經有了更多、更公開、更有力的渠道。通過這些渠道,十幾天來噴涌出足夠多的數(shù)字,匯集到一起,才將那個半道出現(xiàn)的“67%”,打回了原形,將一度要跑偏的船頭,拉回到正確的方向上來。
這個正確的方向,與漢字到底該不該“被調整”無關,而與這個公共決策的進程有關,與今后每一個類似事件能否在多方訴求碰撞后、最終依常識和規(guī)律而行,有關。
連日來圍繞44個漢字“被整形”所產生的波折,讓人們深刻地體會到,民意的力量,正日漸強大,對很多事物的演進,已經形成了一定的“糾錯功能”。然而,所謂“公眾意見”,也容易被假借、利用,甚至扭曲和夸大。在一定程度上,它也需要各領域的專家意見來形成相互補充與制衡。
所以,什么力量讓漢字“被整形”戛然而止?既是因為公眾意見的廣泛存在,也是因為專家意見的鮮明表達,更包括那個至今仍不明不白的“67%”,給我們敲響的一記警鐘。(新京報社論)
來源:新華網(wǎng)
【責任編輯: 李甲】
責任編輯:臨汾新聞網(wǎng)編輯
上一篇: 重慶打黑為何讓涉黑官員心驚肉跳
下一篇: 教育公平從借讀生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