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亞市的一名小學生在課堂上走神,結果不僅錯過了試卷講解,也遭到了教師的一巴掌和辱罵。事后,當事教師向全班及家長公開道歉,但家長表示不接受教師的道歉,希望教師行業(yè)能夠引以為戒,避免出現(xiàn)類似情況。(11月11日《南國都市報》)
據(jù)家長羊先生介紹,他的孩子小羊就讀于三亞市河東中心學校,平時成績一般。10日上午事發(fā)時,小羊正在上英語課?!罢n堂上有些走神,不太聽話,被任課教師搧了耳光。打耳光已經算是有些出格了,但沒想到這位教師之后說出的一番話,徹底讓事情變了味?!毖蛳壬f,孩子告訴他,教師隨后說出一些帶有辱罵、威脅的話?!澳蔷湓捠侨绻銈冊俨宦犜挘野涯銈兇蛩篮蠼心慵议L來收尸!”羊先生表示。
重不得,輕不得,現(xiàn)在的學生是越來越難管了,這是一個共識。教師本著科教育人的宗旨,想讓每一名學生能夠學到應知應會的知識,但又不能強制或者體罰,更不能放之任之,的確是個難題。
筆者也一直認為,在教學過程中,那些偶爾出現(xiàn)的象征性的“體罰”如:輕拍、揉捏等方式完全是出于教師的敬業(yè)態(tài)度,而很多家長也是可以理解的。所以,筆者也堅持認為,體罰應屬于教學方式的范疇,但如果涉及對學生的辱罵、威脅等性質就變了,那種缺乏愛的教育方式是師德缺失的典型表現(xiàn)。
正如發(fā)生在三亞的這件事情,家長對老師的掌摑都能接受,但無法忍受老師的惡語相加,更為重要的是孩子內心的陰影。那么“惡毒”的話能從一名教師口中說出來,足以證明該教師在基本的道德建設方面存在缺陷,也許這也是家長不能接受教師道歉的原因所在。
師德缺位的教師不但影響了教師行業(yè)的形象,也必將影響孩子們的正常成長。人們心中的好教師,不乏教學能手、學術權威,但更多的是那些慈祥可親、授人以知的普通教師們。畢竟教育的最終目的是樹人,是教人如何做人。
文/梁新紅
責任編輯:秦芳媛
上一篇: 讓更多農產品走出去
下一篇: 讓學生找到【主人翁】的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