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汾新聞網(wǎng)訊 “自從搬進新村,路也寬了,景也好了,種的棗子由村里的合作社統(tǒng)一收購,我們老兩口還能在合作社打工,日子越過越有奔頭!”近日,談起異地搬遷后的新生活,58歲的永和縣后蘇家山村村民辛如旺笑得合不攏嘴。
后蘇家山村是南莊鄉(xiāng)紅崖渠村委的一個自然村,共有41戶114人,其中貧困戶19戶47人。雖然棗樹多、品質好,但移民搬遷之前,道路崎嶇不平,遇到雨雪天,村子里到處泥濘,老百姓只能眼睜睜瞪著紅棗爛在家里運不出去。因此,紅棗成了當?shù)卮迕瘛翱吹靡?、吃得上、賣不出”的資源,老百姓只能“望棗興嘆”。
為了讓村民從這個“窮窩窩”里搬出去,后蘇家山村在交通便利、人口集中、地勢平坦的328省道邊,規(guī)劃建設了安置點,涉及后蘇家山村、白家山村、白家腰村3個自然村45戶127人。后蘇家山村的整村搬遷,使村民徹底告別了山窩窩,住進了寬敞明亮的平房。
改善住房條件,是脫貧的第一步;發(fā)展生產,才是脫貧致富的根本。
在謀劃安置點時,后蘇家山村“兩委”就謀劃著把易地搬遷與“一村一品”有機結合,因地制宜,依托村里的農業(yè)龍頭企業(yè),使整村搬遷與龍頭產業(yè)帶頭形成“雙輪驅動”,讓搬遷戶全部進入合作社務工,實現(xiàn)共同增收脫貧。經過多方實地考察,后蘇家山村“兩委”主干與駐村工作隊、“第一書記”與后蘇家山村的龍頭企業(yè)、浩民紅棗加工合作社協(xié)商,達成了幫扶帶動合作協(xié)議,同時解決了這個集收購、儲藏、加工、銷售一條龍的合作社用工難的問題,實現(xiàn)了雙贏。
浩民紅棗加工合作社就像及時雨,為后蘇家山村脫貧攻堅注入了甘露。合作社的介入改變了過去個體銷售不能應對市場風險,克服了管護不到位、儲藏不達標、價格波動大等制約因素,紅棗產業(yè)作為突破口,解決了搬遷群眾的就業(yè)問題。
合作社的負責人辛清平是吃著紅棗長大的,對紅棗有著特別的感情,憑著多年經營的經驗,已對紅棗的培育、管護、加工、銷售形成了一套自己的辦法。他聘請專家多次對棗農進行現(xiàn)場指導,解決紅棗“易受蟲害、不易保存、品種不良”的病根,通過統(tǒng)一修剪、管護、改良、銷售等,徹底改變了過去“有棗樹沒收益”的病根,讓紅棗產業(yè)重新發(fā)揮作用,帶動搬遷群眾共同致富。
截至目前,合作社社員發(fā)展到51戶,社員出資總額達到80多萬元,流轉土地460多畝。合作社擴建廠房3500平方米,可加工紅棗6個品種,年加工紅棗量150余萬公斤,極大地解決了賣棗難的問題,吸納有勞動能力貧困戶80人就業(yè),每人年均增收一萬元左右。
自從移民搬遷以后,村里和合作社協(xié)商,對于老弱病殘貧困人口或半勞動力人口,通過公益崗位、獎勵補助、年底分紅等方式,讓他們通過力所能及的勞動獲得勞務收入。全村搬遷群眾都能在合作社打工,老老少少都有了穩(wěn)定的收入。
據(jù)辛清平介紹:“現(xiàn)在全村搬遷下來的有勞動能力的村民都在我這里打工了,有固定工人,也有臨時計件的,還有給我這里供應優(yōu)質紅棗的固定戶,全村人在一個地方打工,相互認識熟悉,其樂融融,這得感謝縣里、鄉(xiāng)里的幫助和支持,既圓了我創(chuàng)業(yè)的夢想,還能幫助大伙兒脫貧致富?!保?strong>任建棟)
責任編輯: 吉政
上一篇: 【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引下——新時代新作為新篇章】隰縣:玉露香梨鋪就致富路
下一篇: 【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引下——新時代新作為新篇章】洪洞大槐樹尋根祭祖園新晉國家5A級景區(q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