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午在家做飯時,窗外傳來了陣陣“磨剪子嘞,戧菜刀——”的吆喝聲。聲音略顯蒼老,但不乏有幾分底氣。聽這富有節(jié)奏感的吆喝,我能感覺到這位老人,精神矍鑠。聲音緊一陣慢一陣由遠至近,慢慢又飄出了小區(qū)。通過吆喝聲,老人似乎沒有攬到什么活兒。想著這位老人,我很自然地想起了,當初扛著凳子,走街串巷為別人磨剪子戧菜刀的父親。
父親扛的長木凳,是經過特殊加工的。這個凳子的一端,嵌著一個固定磨石的拱形鐵環(huán)。凳子一側釘子上掛一個小鐵桶,里面放一截拴著塊破布或棉絮像毛筆樣小木棍,磨東西時用它醮水淋在石頭上再磨。再靠里一點,凳面中間有一個鑿穿的卯兒,斜插進一個鏤空的木板后,放上待磨的刀,再從鏤空處穿過鐵鉤掛在刀上,用腳蹬著拴勾的繩子,戧刀上凹凸不平的鈍刃,刀就不會活動。在一個弓型的硬質木棍中間,穿過一個磨好的鋼片,固定好就是戧子。父親用的,就是他自己這樣做的。在家我常見父親幫鄰居磨家什,所以對這些東西的用途略知一二。
磨剪子時,父親兩手按著剪刀柄,稍用力把兩個刃口錯開,再在石頭上撒點水,把刃口按在石頭上來回推動著磨。因為剪子尖不好抓,磨時那兒得用一根開了槽口的木棍按著。磨完了調整好,再輕輕地鉚一下剪子軸,伸手拿過掛在凳子上的破布鉸一下。只要剪子尖那兒能鉸動布,這剪子就算磨好了。磨刀時一手抓刀把兒,一手抓刀背就行。磨過一陣子后,用那個拴了破布的木棍蘸上水,把刃清洗干凈。然后用拇指肚從頭至尾,在刃上輕輕地刮,以此驗證刃口是否鋒利。有時為了應急,刀具不快時,我們也會隨手在甕沿上來回鐾幾下,這樣也會使刀變得鋒利。磨推子得用很細的油石,所以這活很費工夫。磨石有粗有細,磨刀、剪子和推子時,要用不同的石頭。
每次干活時,父親總是騎跨在凳子上,弓著身子,用力按著手里的物件,使其與石頭保持一定的角度,推重回輕地磨。大功告成后,我總能看到他臉上流露出的喜悅。
記得當時父親出門串鄉(xiāng),來回多則十來天,少則三二天。父親就那樣扛著凳子,穿梭往返與各個村子,吆喝著磨剪子戧菜刀的號子,招攬生意,賺取希望。當時沒有其他交通工具,出門只能靠步行。如果遇到風雪天氣,人更受罪。有年冬天,父親接來四爺爺在我家小住。忙完家里的活計后,父親照樣扛起凳子出去串鄉(xiāng)賺補家用。好多天后的一個傍晚,父親回來了。沒等父親坐穩(wěn)當,我就開始從父親口袋里往外翻找他的收入。
邊掏邊問父親,還有嗎?就這些?這時四爺爺很生氣地說,你說你這孩子,不問你爹累不累餓不餓,來了就找身上的錢?!怎么一點孝心也沒有呢?我不開心地坐在父親扛的凳子上,一拿鐵筒里的木棍,才發(fā)現它被凍在了里面。七八歲的我,體會不出父親的艱辛,理解不了他的疾苦。如果當時有現在的心思,我肯定會給父親端一杯熱茶,哪怕只是一碗白開水,可惜我沒有做到。
想來,當時最開心的還是數父親賺回來的那些鋼镚和毛票。數來數去,最多也就是二三塊錢。
但這二三塊錢,按當時磨一把刀五分、一把剪子三分的價格計算,父親需要走多少村子,花多大力氣,擁有怎樣的一種幸運,才能賺到這些錢?想起父親當初的艱辛,我又想到了這個老人。磨剪子、戧菜刀是窮苦人的手藝,活卑微,收入低。我想下次老人再來我們小區(qū)時,我一定要給他送點活去。磨刀的那三五塊錢,與我們算不得什么,但對于這個老人,卻是他生活的希望。也許在他家里,也有一個等著數錢的孩子。那我就用這種方式,去分享他們的快樂!
作者: 閆愛林
責任編輯:鞏鵬
上一篇: 被村莊詮釋的主題
下一篇: 【隨筆】梅瑩作品鑒賞:在藝術世界里徜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