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校大學生申請專利如今已成普遍現象,且每年數量不斷增長,有些甚至一人擁有數十項??上У氖牵@些創(chuàng)意很少能轉變?yōu)閷嵨?,進入市場,常常是“紙上談兵”
獲獎容易應用難
韓丙辰,大同大學物理與電子科學學院教師,最近忙著幫門下弟子進行成果轉讓。單拉線式USB插座,解決現有使用廣泛的手機等電子設備充電器的攜帶不便、易損壞、易丟失等問題;光色比例可調的LED植物燈,直接實現多種光色比列調整;全光譜LED太陽模擬器,解決現有太陽模擬器點燃系統(tǒng)復雜和后續(xù)電路龐大、價格昂貴、使用壽命有限問題。由他提交的3件發(fā)明專利申請目前已進入實質審查階段。
6月底,太原理工大學幾名在校生相繼拿到自己發(fā)明的國家專利。記者從太原一家專利代理機構了解到,最近一月,通過該公司代理申請批復下來的大學生的專利證書就有數十份。這些專利中,究竟有多少已成功轉化?“樂觀地說,至少有九成專利留在學生手中。”該機構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項目負責人說。
來自山西大學商務學院的黃立,此次有4項申請成功的專利:切水果的工具、手機充電擺放裝置、廚房切菜護手裝置、幫助嬰兒進食的勺子。這些小發(fā)明,看上去簡單實用。跟大多數同學一樣,小黃專利申請成功后就戛然而止?!袄蠈嵳f,做這些就是為了豐富簡歷,申請成功了,得到證書和學校獎勵了,就沒再進一步的打算?!?/p>
“想把專利轉化成現實太難了,學生們的專利總是問的人多,要的人少!”山西傳媒學院大學生創(chuàng)業(yè)基地負責人任建國坦言,“我們去找企業(yè)轉化時,發(fā)現要么我們的專利與企業(yè)需求不對接,要么企業(yè)不想承擔風險,對新專利轉化有顧慮。”
黃立告訴記者,兩年前,班里有同學曾設計過一種改進量角器,它比普通量角器更精確且更便于攜帶,獲得過實用新型專利,當時,他通過把專利刊登在報刊上吸引投資,至今沒有任何消息;也曾找到生產學習用具的企業(yè)出售,也沒成功?!袄蠈嵳f,優(yōu)勢不大,跟普通量角器比,價值不是太高?!?/p>
拿著專利掏錢養(yǎng)
因精力和渠道所限,大學生申請一項專利一般要經過找代理、報審、受理、授權等幾個環(huán)節(jié)?!白约河泻玫膭?chuàng)意發(fā)明,但是專利申請有很嚴格的文本和規(guī)范的格式要求,由于我們不專業(yè),自己申請被打回的幾率較大,一般要找專業(yè)代理公司,成功率要比個人申請大得多。”黃立自己手上有兩項國家專利,都是通過代理公司申請。
記者了解到,專利申請代理市場上每一項專利的價格為2300元-2600元不等,為了申請專利,黃立自己前后總共花掉了近7000元?!斑@還只是前期的費用,后期每年還要繳納一定的專利維護費用,且逐年遞增,如果你這項專利沒有成功轉化,在十年的有效期內就得交錢維護,否則專利將被取消。”他說,“家里經濟并不寬裕,為了自己的發(fā)明夢,我思想斗爭了許久,還是決定先借錢申報。為了還錢,我先后做過多份兼職?!?/p>
記者從一家專利代理公司市場部獲悉,專利維護費用按照1-3年、4-5年、6-9年等不同繳費段,學生群體前三年數十元,4-5年這個費用上升到數百元,之后便是上千元。按此標準,學生通過申請,到拿到一項專利并維護3年的話,基本的費用差不多要數千元?!皩τ谝粋€經濟還不獨立的學生來說,確實不是個小錢。”擁有兩項外觀設計專利的山西傳媒學院大四學生岑文藝說。
從事專利代理員的韓勇則認為,專利的壽命不是取決于其法定保護期,而是市場,如果市場消亡了,專利的生命也就隨之終結。要讓專利擁有旺盛的生命力,它本身應該是實用的,具有市場需求和廣闊的市場前景,專利的生命力才能得到持續(xù)。
讓市場來說話
記者了解到,目前大學生申請的專利多為實用新型專利與外觀設計專利,門檻比發(fā)明專利低,更多的是改造原有創(chuàng)意,自主發(fā)明少。大學生專利轉化意識也不強,多數同學都表示對專利制度、交易平臺、出售途徑、市場化分成等不是很清楚。即使有愿望通過專利申請進行成果轉化的學生,也多因經費、時間、精力等原因無法繼續(xù)走下去。
任建國向記者介紹,學生專利大多產生于學校的實驗室,這些專利的理論性比較強,大多處于實驗階段,距離轉化為成熟產品還有很長一段過程。雖然也有一些企業(yè)拋來“橄欖枝”,但是真正合作成功的案例還沒有出現。
導致大學生專利無法轉化為市場成果的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閉門造車”。很多大學生專利脫離了企業(yè)和市場需求,根本沒有摸著企業(yè)和市場的“門”。曾有企業(yè)向校方反饋,很多大學生專利技術外表光鮮,但是缺乏實用性和可操作性,企業(yè)拿到以后并不能直接使用,考慮到成本等原因,研發(fā)能力不強的企業(yè)也沒有能力進行再研發(fā)。同時,雖然也有部分大學生專利含金量很高、專業(yè)性很強,但是企業(yè)卻由于缺乏相關技術的專業(yè)人才,沒有能力完成后續(xù)的研發(fā)和產品“落地”工作。
另一方面,很多學生沒有做好創(chuàng)業(yè)的打算和準備,他們往往把專利作為實踐和專業(yè)技能的一次錘煉和升華。更重要的一點是,當前我國還沒有形成成熟的專利權轉讓和交易渠道。在這樣的情況下,專利轉化的各種門檻對于學生來說會很高,有些還要增加學生額外的投入,并存在風險。據了解,專利市場前景即便再好,也需要更多的生產經營與流通領域人才去開拓,而一些專利人通常又不愿意以技術入股的形式去與企業(yè)共擔風險,自己又沒有能力去做市場推廣,卻向商家要求高昂的轉讓費用,往往會把好專利等成了昨日黃花。
“大學生搞專利,是一件好事,但如果大量的專利被閑置,則是一種極大的浪費。當然,從鼓勵大學生創(chuàng)新發(fā)明這個角度看,我們還是需要在大學生專利轉化上有所作為,不能只關心如何幫大學生把奇思妙想變成證書,更應該幫大學生開拓市場,讓他們發(fā)明一些能夠適應市場的專利?!笔≈R產權局局長閆毅認為。
如何在學生和企業(yè)之間搭建一個溝通和交流的平臺呢?業(yè)內人士表示,目前很多高等院校的大學生專利成果,很可能只是市場或企業(yè)需要產品上的一個技術點,而一個成熟的產品可能由數個或數十個技術點構成。因此,建議高等院校與企業(yè)加強產學研結合,真正實現其專利成果的轉化和產業(yè)化。
本報記者 沈 佳
責任編輯:席沛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