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汾新聞網訊 他是一個地地道道的農民,卻擁有“玉米葉齡管理栽培方法”和“一種紅蜘蛛防治方法”兩項國家專利;他僅有高中文化水平,卻是中國科協(xié)“百名優(yōu)秀農村基層科技工作者”之一,還被聘為山西省農業(yè)專家委員會專家;他的玉米示范區(qū)最高畝產達1160公斤,曾被襄汾縣政府評為“科技狀元”;他帶動周邊農民種植玉米20000畝,平均畝產超過900公斤,畝增產100—150公斤,輻射區(qū)人均增收達300元;他還曾獲得臨汾市“市長創(chuàng)新獎”“平陽工匠”“山西省五一勞動獎章”等眾多榮譽。日前,記者來到襄汾縣南賈鎮(zhèn)南劉村,探訪這位被當地老百姓稱為“襄汾袁隆平”的奇人郭高升。
只為當初“填不飽肚子”
寒冬臘月,襄汾縣南賈鎮(zhèn)的田野間,玉米已經收割完畢,綠油油麥苗破土而出,給北方蒼茫的冬日增添了幾分生機。
而在幾個月前,這里是大片的玉米田,這里玉米的收成一年比一年好,受益的農民都打心眼里感謝一個人,那就是郭高升。
今年71歲的郭高升,是遠近聞名的農民技師,襄汾縣委聯系的農業(yè)專家。他高高的個子,坳黑的臉龐,一個典型純樸的農民形象,但講起玉米高產栽培技術卻頭頭是道。從栽培到管理,從葉片到穗粒,他條理清晰、字字珠磯,頗有學者風范。
上世紀60年代初,農業(yè)生產力低下,加之三年自然災害,國家糧食緊張。當時正在縣城上高中的郭高升家里時常斷糧,他總是吃不飽肚子。特殊時期,使他對糧食的重要性有了深刻的認識,并萌發(fā)了從事農業(yè)科研,為解決人們吃飯問題而奮斗終生的抱負和理想。
1966年高中畢業(yè)后,郭高升便回家務農。當時正處于“文革”時期,他在生產隊勞動之余,偷偷試驗摸索一些高產種植技術。
改革開放以后,國家開始鼓勵搞科研,郭高升便經常在自己的責任田里搞一些技術革新,但是因資金短缺,一直沒能放開手腳。后來,在襄汾縣農業(yè)委員會科技干部的開導與鼓勵下,郭高升終于解放思想,開拓創(chuàng)新,總結前些年成果,放眼更高目標,他的科研之路才走上正軌。
兩項技術獲得國家專利
去年9月,省農科院小麥研究所玉米課題組及臨汾市農委、襄汾縣農委的有關專家對郭高升自主研發(fā)的“玉米葉齡管理栽培方法”,在襄汾縣永固鄉(xiāng)續(xù)村的百畝高產示范田進行實地測產,結果顯示,畝產為958.5公斤。這個數據雖然離郭高升的心理預期有一定差距,但在去年當地雨水稀少的不利條件下,能實現如此高產,已屬不易。
郭高升從事農業(yè)科技研究是執(zhí)著的。從上世紀70年代起,他數十年如一日,致力于農作物高產規(guī)律與技術的研究摸索,先后搞過“衛(wèi)東8號”小麥提純復壯、玉米抽雄雜交育種、果樹新品種引進、玉米小麥套種新型栽培技術,都取得了一定成績,為當地農業(yè)增效、農民增收作出了貢獻。
四季更替,郭高升從糧食播種到收獲,每天有一多半的時間是在地里度過,有時蹲在田間盯著禾苗一看就是好幾個小時,以至于忘記了吃飯和其他事情。
“搞農業(yè)都靠規(guī)律,無論什么農作物在栽培過程中都有規(guī)律方法可循??善衩椎姆N植栽培依然是原始隨意,簡單粗放,基本上還是靠天吃飯……”1996年,骨子里帶點執(zhí)拗勁兒的郭高升不信邪,一頭扎進自家的承包地里“兩耳不聞窗外事”,開啟了對玉米高效栽培的求索論證之路,這一鉆,就是6年。
多少個日日夜夜,郭高升捕捉追蹤玉米生長全程的每個環(huán)節(jié),比對試驗不計其數,就是為了徹底摸清玉米生長的“周期律”。
櫛風沐雨、披星戴月,堅持初心、執(zhí)著守望。郭高升先后探索出了玉米各生長期的需水量規(guī)律、合理密植株數、土壤肥力對玉米高產的影響、授粉與天氣的關系、化肥對玉米高產的影響等一系列科研成果和高產經驗,總結并形成了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玉米葉齡管理栽培方法》《一種紅蜘蛛防治方法》,并分別獲得國家專利。2009年,他編寫的《春玉米葉齡管理高產栽培技術》作為新農村建設書庫正式出版發(fā)行。
先進技術成為農民的福音
2006年,憑借自己研發(fā)的兩種玉米種植管理方法,郭高升本人的玉米田畝產達1160公斤,創(chuàng)歷史最高,被襄汾縣政府授予“科技狀元獎”。2007年,郭高升注冊了襄汾縣南賈高升玉米種植專業(yè)合作社,帶動南賈鎮(zhèn)及周邊鄉(xiāng)村農戶2213戶,種植面積1.2萬畝。他還組織村里熱愛科技的農民建立了南劉千畝高產玉米示范區(qū),制定了引進優(yōu)種、合理播種、科學施肥、病蟲害防治等一系列科學管理措施,豐富、完善并推廣了玉米高產葉齡管理模式。
現在,郭高升除了努力“攻關小麥、玉米大田栽培畝產1500公斤”的課題,還致力于玉米高產管理技術的推廣。他利用專利對襄汾縣古城鎮(zhèn)、南賈鎮(zhèn)、永固鄉(xiāng)、西賈鄉(xiāng)、大鄧鄉(xiāng)等六個鄉(xiāng)鎮(zhèn)的21000余畝玉米地進行多區(qū)域種植,起到明顯的示范效果,畝增產100—150公斤,促進玉米增產315萬公斤,增效631余萬元以上,輻射帶動周邊玉米種植面積20萬余畝,促使當地農民增收4000余萬元。
多年來,郭高升不僅在襄汾本地“傳道授業(yè)”,還多次被邀請到洪洞、安澤、翼城、曲沃等地向當地群眾傳授他的“玉米高產葉齡管理模式”。他的玉米高產種植技術已經在襄汾以及周邊縣(市、區(qū))的近百萬畝玉米生產中得到了推廣應用,普遍畝增產100公斤以上。
隨著郭高升在農業(yè)科技領域的知名度不斷提高,他還被山西省農業(yè)專家委員會聘為專家,還有來自贊比亞、摩洛哥、朝鮮等國家的農業(yè)科技工作者前來參觀學習。除此之外,每年還有來自山西農大和山西農科院的大學生和研究生跟著郭高升學習玉米培育技術。
“科學種田技術,可以讓農民節(jié)本增效,達到‘用工少、投資小、產量高’的效果。我非常樂意把經驗廣泛推廣出去,讓更多的人受益!”郭高升說。
記者郝海軍
責任編輯:付基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