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汾新聞網訊 在霍山山麓,簡子故里,趙城東北方向,綿延起伏上千里,系典型的黃土丘陵地貌。2014年12月,經過村民代表推薦和全體黨員推選,劉華以高票正式當選為洪洞縣趙城鎮(zhèn)橋西村黨支部書記。從那一刻起,他把自己全身心融入到橋西這個大家庭中。一步一個腳印,一天一個變化,拖著疲憊的身軀,懷揣“三農”的夢想,饑飽勞役,恪盡職守,他用智慧重新繪就了橋西的藍圖。點點滴滴,兢兢業(yè)業(yè),他用汗水慢慢浸潤著橋西的土地。橋西,這個古老的村莊正悄然發(fā)生著變化,枯木逢春,容光煥發(fā)。
群眾期盼就是戰(zhàn)斗號角
上任伊始,劉華就走村入戶,坐炕頭,嘮家常,記民意,整整兩個多月,他用雙腳丈量了橋西的每一寸土地,收獲了1500多雙渴望增收的眼神,僅村情民意檔案整理資料就有1尺多高。他的坦誠和直率贏得了村民的信任,慢慢地,他成為了橋西部分村民的知心朋友。通過召開座談會、懇談會、現(xiàn)場會,他與村干部一道,確定了橋西的發(fā)展思路“統(tǒng)籌經濟產業(yè),關注百姓民生”。
目標定了,說干就干?!拔髌氪逅嗦肺丛O下水道,不僅影響了村民出行,而且影響了水泥路的使用壽命。”在走訪群眾中,劉華聽到群眾最多的訴求就是這個?!皠?,你要盡早想辦法,時間不等人,再有幾場雨,路就沒救了?!贝甯刹繂涛谋2恢挂淮蔚卦趧⑷A面前仗義執(zhí)言。作為橋西村村民,喬文保用最樸實的語言和最憨厚的行為深深感動著劉華。對于修下水道,作為黨支部書記,劉華又何嘗不想急辦呢?但是,這一切都需要資金。
看著群眾多少次無助的期盼,聽著喬文保等村干部飽含深情的呼吁,劉華陷入了深深的思考。一連3個晚上,他都沒有睡一個安穩(wěn)覺。一個個施工方案不斷在他腦海中浮現(xiàn),一條條資金途徑不斷在他心里默念,一聲聲百姓叮嚀不斷地在他耳邊響起。第二天天不亮,他就早早到了鎮(zhèn)政府,向包片干部李永順做了詳細匯報,并再三請求上級領導給予橋西幫助。
一個月的時間,劉華每天總是第一個到李永順辦公室的村干部,每天也總是重復昨天的那個話題“給橋西村修下水道?!碧斓莱昵?,當了20多年鄉(xiāng)鎮(zhèn)干部的李永順被劉華的誠心和熱心深深打動。經過向鎮(zhèn)領導多次請示和匯報,橋西村西片入村下水道工程終于在劉華經過30多天的努力后,正式開工建設,并如期竣工驗收?,F(xiàn)在,每當雨季來臨時,橋西村的村民們再也不會因為出行而煩惱。
群眾增收就是前進動力
橋西村是一個純農業(yè)村,蔬菜種植和培育技術源遠流長,種菜能手和莊稼好把式人才輩出。作為黨支部書記,劉華深深懂得這個優(yōu)勢。那么,如何讓優(yōu)勢轉化為效益呢?劉華主動走訪了村中幾戶農產品買賣人,重點了解市場現(xiàn)狀和農產品銷售情況。走訪中,青年經紀人張文兵引起了劉華的注意。眼前這位貌不驚人的小伙子,從事蔬菜批發(fā)買賣已有十多個年頭,個人收入也是逐年攀升,其銷售影響力已覆蓋周圍十多個村莊。通過交談,劉華分析道:“要想增收,必須成規(guī)模,要想有效益,必須提高產能?!苯Y合橋西純農業(yè)村實際,“讓人才和土地優(yōu)勢轉化為蔬菜產能,讓產能最終轉化為效益”,這條思路,成為劉華腦海中富民增收的一條途徑。
在村黨支部的支持下,劉華與張文兵結成了幫扶對子,重點是在蔬菜產能上做文章。2015年下半年,在劉華的指導和倡議下,由張文兵等6戶村民各自投資2萬元,先期進行大棚試種植。如今,11個大棚,全部有機肥,進口蜜蜂專用授粉,上萬株西紅柿苗長勢喜人。劉華算了一筆賬:“全部西紅柿加上自4月上旬套種的小白菜、生菜、油菜、香菜等成長周期較短的蔬菜以及后半年種植的黃瓜和豆角等農產品,按往年市場價格預測,每個大棚的保守收入會在2萬元左右。”張文兵作為橋西村第一個敢吃螃蟹的人,對劉華非常佩服。他激動地說:“沒有劉書記,就沒有我現(xiàn)在的大棚。說心里話,干大棚是我多年來的夢想,但從沒有付諸實踐。劉書記的多次鼓勵和支持,最終堅定了我干大棚的信心和決心,使干大棚這項事業(yè)有了起步?,F(xiàn)在,我們兩個就和親兄弟一樣?!?/p>
作為黨支部書記,劉華在蔬菜管理、病蟲害防治、農業(yè)技術應用、綠色環(huán)保等方面均對張文兵先行先試的大棚做出了具體要求。談到下一步打算,劉華滿懷深情地說:“既要農民增收,也要保護耕地,耕地是農民的血脈,養(yǎng)家糊口和幸福生活全靠莊稼。因此,在張文兵增收示范效應的帶動下,會鼓勵更多的農戶加入進來,最終形成‘黨支部+能人大戶+合作社+農戶’的發(fā)展模式,走出一條黨支部帶頭創(chuàng)業(yè)、合作社規(guī)模發(fā)展、農戶參與增收的合作共贏、多元增收的發(fā)展道路?!?/p>
群眾滿意就是最大心愿
“上面千條線,下面一針穿”是村黨支部書記日常工作真實形象的寫照。自劉華擔任橋西村黨支部書記以來,低保評審、林業(yè)植補、新農保、新農合、防汛、土地普查、人口登記、征兵宣傳、農技推廣、鄰里糾紛、矛盾排查、水源保護、農業(yè)信息匯總等等一系列事關民生的工作都親自安排、親身參與,以身作則,受到了橋西廣大干部群眾以及鎮(zhèn)包片干部的歡迎和褒獎。
“群眾富不富、關鍵看支部,村上要發(fā)展、書記是關鍵”,劉華說:“農村、農業(yè)、農民是我全部的日常生活,看著橋西村的絲絲變化,感受著外界對橋西村的深刻印象,我心中感慨萬千,也備受鼓舞。我堅信,我的人生價值必將在橋西得到體現(xiàn)。想到這里,我總感到無尚的光榮和幸福?!?/p>
劉華,就是這樣一位平凡而努力的人。在橋西村近600個日日夜夜里,他苦干實干,以忠誠踐行著自己的誓言,一切為橋西的群眾謀福利;他無怨無悔,用真情書寫著火紅的青春,時刻把橋西的發(fā)展扛在肩上。
他不計得失,用行動深深感染了身邊的每一個人;他不圖名利,用行動塑造了一位共產黨人的光輝形象。他緊跟時代求發(fā)展,建設美麗新農村,他用堅持和執(zhí)著詮釋了新時期農村黨支部書記特有的本色。
記者 范韶華
責任編輯: 吉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