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jù)央視報道,中國人一年在餐桌上浪費的糧食價值高達2000億元,被倒掉的糧食相當于2億人一年的口糧,其中光大學食堂倒掉的食物就夠1000萬人一年的口糧。大部分80后、90后的大學生不懂農(nóng)桑、不事稼穡,卻能毫不吝嗇地肆意揮霍父母的血汗錢,讓人看了心痛、想起心寒、思著堪憂。
古語云: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連父母的勞動果實都不懂珍惜的人何談艱苦創(chuàng)業(yè)、治家理國?“舌尖上的浪費”不僅僅限于大學生,民間大操大辦、相互攀比也“蔚然成風”,一桌子吃掉上千元甚至幾千元已不鮮見,禮尚往來”成為許多人苦不堪言的沉重負擔。
有些人本來不富裕卻硬撐著臉皮裝“窮漢公子”,在你來我往中掏癟了腰包,用來辦正事時卻捉襟見肘。
中國是個發(fā)展中國家,也是一個傳統(tǒng)農(nóng)業(yè)大國,改革開放后我們雖然解決了溫飽問題,但離真正的富裕還相差甚遠。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還需要全國人民同心同德、艱苦奮斗很長一段時間。勤儉是一種品格、一種精神境界。
“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yǎng)德”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富不過三代”……古人對儉素為美的思想有很多訓誡和警示。黨的十八大倡導厲行節(jié)約、反對鋪張浪費、促進作風建設的十項規(guī)定,表明了中央高層反對鋪張浪費將不止于道德批評,要建立健全制度和機制,從根本上懲治鋪張浪費行為的態(tài)度和決心。(冀貴善)
責任編輯:李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