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到達翼城縣的當天晚上,翼城縣交通局的工作人員向記者介紹該縣農村街巷硬化工程的基本情況。記者照例進行了常規(guī)的采訪提問,統(tǒng)計了相關數(shù)據(jù),確定了第二天要采訪的路線,隨后就準備休息,然而就在采訪結束后,一位工作人員感慨地對記者說:“要不是垣頭村遠,你們真應該去那里看看,那里的老支書十幾年如一日,就盼著村里修路……”
就是他這句隨口一說的感慨,卻吸引了記者的注意。也許是職業(yè)的關系,記者感覺工作人員口中的這位老支書一定有故事,就拉住他讓他說的詳細一點,但那位工作人員卻告訴記者,他口中的那個垣頭村基本上還沒怎么開始進行硬化工程,僅僅是完成了初步的鋪墊工作,甚至連水泥等物資都還沒有籌集好。
因為尚未開工,且路途遙遠,翼城縣并沒有把工作人員口中的垣頭村設置在路線圖中,但是在記者了解了更多的東西后,執(zhí)意要采訪這位老支書,最后大家終于達成一致,加入了采訪老支書的活動。
短短的兩天,記者從工程一線了解到了很多有價值的東西,也確實看到了工程完成后整齊的村落和開心的村民。采訪了那位老支書,當記者敲動鍵盤的時候,腦海中全部都是那位老支書的話語,編寫計劃也發(fā)生了變化,最終,記者還是放棄了那一串一串象征成果的數(shù)字,安心寫下了《一位老支書,奉獻畢生的心血》的新聞稿。而這個改變,也直接影響了記者在其他幾個縣的采訪思路,改變了要數(shù)字要政策的采訪傾向,專注走進基層,無論工程完工與否,只問工程背后的故事。
在記者節(jié)到來之際,記者想將這個小插曲寫出來,因為記者明白了在采訪中,從了解新聞到體會新聞雖然只有一步之隔,但卻需要徹底地改變自己的文風和作風,用百姓的雙眼去看這個社會。
記者 楊全
【責任編輯: 劉靜】
責任編輯:臨汾新聞網(wǎng)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