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成视频在线播,1024国产精品,国产精品思思五月婷高清在线,中文字幕久热精品视频在线

<s id="zrxjt"><nobr id="zrxjt"><kbd id="zrxjt"></kbd></nobr></s>

      <sup id="zrxjt"><thead id="zrxjt"></thead></sup>
      <acronym id="zrxjt"></acronym>

      <s id="zrxjt"><nobr id="zrxjt"></nobr></s>
      1. <s id="zrxjt"><abbr id="zrxjt"></abbr></s>

        書畫之家仨兄弟

        2013-11-27 15:54:00 來源:臨汾新聞網

        盛夏一日,我正在《山西廣播電視報》臨汾版編輯部閱稿,隨著敲門聲,走進來三位舉止文雅的男士。

        走在前面的那位與我有一面之交,他叫郝福生,現任山西汾西縣林業(yè)局副局長。大家一陣寒暄后,他們三人便并肩坐在沙發(fā)上。

        看著他們那憨厚率直的神情,心直口快的我笑著問:“你們是一個單位的?”

        郝福生用濃重的汾西話回答:“不,我們是同胞仨兄弟?!?/p>

        我好奇起來:“是一塊來臨汾辦事的?”

        郝福生笑了:“我哥仨是來臨汾參加紀念建黨80周年書畫展的,書畫是我們共同的愛好。我哥仨覺得,書畫是一種美的享受,它可以陶冶情操、調節(jié)情志、凈化心靈、延年益壽,也最能寄托我們的一片情懷?!?/p>

        對郝福生的觀點,我深表贊同。記者的職業(yè)敏銳性告訴我,這是一條很好的新聞線索。于是,一種責任感驅使著我去探詢和記述這個書畫之家的昨天和今天的故事。

        老大名叫郝貴生,不高不矮的身材,現年66歲,50年代參加工作。流逝的年華給他帶來了滿頭銀發(fā),面容瘦削,但精神旺盛。郝福生告訴我,他大哥當過中學教師、電影公司經理、文化局負責人。不論身居何職,他都從未放下過手中的畫筆,對書畫傾注了滿腔熱情。他曾主辦過榆次市和汾西縣的各種大型書畫展覽;畫過無數巨幅毛澤東同志的畫像;繪制的幻燈片,在省城太原匯演中連續(xù)5次榮獲一等獎。

        熟知他的人,都說他是個多面手。但花鳥畫卻是他的拿手好戲。對花鳥畫略知一二的我懂得,古往今來,在花鳥畫方面,畫家都是十分重視寄意的。郝貴生也不例外,他的花鳥畫,有著十分明顯的寄意。他的畫中除了勃然生機的表現外,便是淡雅。畫中飽含“意境”,充滿“氣韻”,他用濃重的筆墨表現出自己樸素率直、嚴謹清新的藝術靈魂。退休后,他又參加了中央美術學院函授學習,獲取了更加豐厚的理論知識,使他的花鳥畫有了質的飛躍。有位知名人士看了他的畫后,評價說,畫中明顯地表露出他那哲思苦心釀造的意味,含著天真,含著爛漫,幅幅味醇而潔凈。

        觀賞那明麗的花,坦率的鳥,我感悟到一種美,享受到一次心靈的凈化。郝貴生上百幅作品,被首都和省內外知名人士收藏;多幅作品參加省、市、縣書畫展,并相繼榮獲山西省“人口杯”書畫大賽優(yōu)秀獎和寫竹展覽優(yōu)秀獎;臨汾市“城建杯”書畫比賽一等獎、“土地杯”書畫比賽二等獎、紀念建黨80周年書畫大展榮譽獎。有幾幅作品還被收入《全國老年書畫精品選集》一書中。望著郝貴生那滿頭的白發(fā),我心潮涌動。那白發(fā)里,傾注著郝貴生的汗水、淚水和希望。

        老二名叫郝福生,矮墩墩的身材,現年55歲,一副從容的態(tài)度和大方的氣魄。他60年代初畢業(yè)于臨汾師范學校,先后從事過教育、行政、宣傳、林業(yè)等工作。不管工作崗位如何變換,他對書畫的愛好一直未變。我知道,郝福生擅長國畫。起初,他曾得到了臨汾師范學校美術教師鄧相唐的指導。后來,他又和大哥郝貴生一起,參加了中央美術學院的函授學習。通過深造,掌握了許多書畫技藝,經一番潛心鉆研,艱苦臨池,形成了自己的特有風格,其作品才得以脫俗。中國的國畫講求“遠望之以取其勢,近看之以取其質”。郝福生的國畫構圖,體現了一種飽滿而見空靈的態(tài)勢,富于“勢”的沖擊力。在筆墨的運用上,浩浩蕩蕩,灑脫奔放,達到了以不似之似為真似的藝術境界。據我看,他的作品,重視的是意境的創(chuàng)造,氣盛力足、豪放靈動和布墨敷水淋漓酣暢的特點是尤為明顯的。

        從郝福生的自我介紹和《臨汾日報》刊載的書畫賽獲獎消息中,我了解到,近年來,郝福生的國畫作品多次入選省、市、縣書畫展,曾獲得山西省“人口杯”和“紀檢杯”書畫大賽優(yōu)秀獎;臨汾市“城建杯”書畫比賽二等獎、“土地杯”書畫比賽三等獎、“翰墨杯”書畫大賽二等獎、紀念建黨80周年書畫大展三等獎。1999年他參加了全國業(yè)余書畫等級考核,取得了國畫8級證書(最高為10級);同年,他又積極策劃和組織了“家庭美展”,其四代人中就有17人的作品參加了展出,在汾西縣引起了轟動,參觀人數達萬余人次,留言達200多條。時任縣委書記張北管參觀了他們的“家庭美展”后,欣然在留言簿上揮筆寫道:“書畫乃中華之精美藝術,喜好者雖眾,但有成就的在一地區(qū)則不算多,至于四代人都能善書會畫,則更寥若晨星。福生同志四世同堂舉辦美展,則更屬難得,自然可喜可賀。貴在展示郝家書畫風范,還在教育世人,雖不能人人皆為書畫家,但中華藝術得以繼承和發(fā)揚光大,此乃一大幸事。愿郝家書畫藝術精益求精,又愿鳳城書畫愛好者叢出不窮,此乃我一大心愿。特有所感,遂留之以資紀念?!?/p>

        許多參觀者,對這次“家庭美展”都給予了高度評價。郝福生激動地對我說,這是領導和群眾對他們的最高褒獎。

        新千年以來,郝福生又喜愛上寫作。他寫的散文、隨筆等,樸實無華、清新自然。僅年余,就有近40篇作品見諸于《臨汾聲屏》、《臨汾日報》等省、市、縣各級報刊上。寫作水平的不斷提高,又為增強他的自身素質和審美能力,遞進書畫層次,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同時,他的文字功夫,也賦予他的書畫以豐富的內涵和獨特的意韻。年過半百的他能有如此精神,著實讓我敬佩。

        老三名叫郝銀生,背闊胸寬,臉孔油黑結實,現年50歲。他神態(tài)靦腆,不善言談,給我一種淳樸善良的感覺。他告訴我,由于那場“史無前例”的風暴,打碎了他求學的夢,只好初中畢業(yè)后,回鄉(xiāng)務農。他先后在村里擔任村長、黨支部書記長達20余年。他同大哥、二哥一樣,酷愛書畫藝術。不論村里的公務多么繁忙,也不論地里的農活多么勞累,他始終沒有放下過那只畫筆。

        農村是個廣闊的天地,櫛風沐雨的辛勞耕作,不僅錘煉了他的堅強意志,而且賦予了他的聰明才智。山鄉(xiāng)的草草木木、山山水水、溝溝坎坎等等,都成為他畫筆下絕好的素材。

        許是郝銀生長期務農之故,他的書畫具有著渾樸憨厚的獨特魅力,深受廣大農民朋友的喜愛。村上人裝點新房,都要請他作畫,他從不推卻,慷慨贈畫,為農家房舍增添了濃郁的文化氛圍。他的作品曾在汾西縣書畫比賽中多次獲獎,在臨汾市農民畫比賽中榮獲優(yōu)秀獎,在臨汾市紀念建黨80周年書畫大展中榮獲榮譽獎。

        聽了仨兄弟的情況,我心中肅然起敬。

        據悉,仨兄弟酷愛書畫,主要是受到了家庭的熏陶。他們的父親,雖然在舊社會只念過兩冬完小,但是自幼聰明好學。1947年汾西解放后,他參加了縣上的招聘教師考試,并以全縣第一名的成績被聘為教師,開始了他的教書生涯。執(zhí)教期間,他除利用業(yè)余時間自修了師專課程外,還影伴孤燈,在他的書法世界里鏖戰(zhàn)。

        功夫不負苦心人。他的書法技藝提高很快,其蠅頭小楷,結字嚴謹、點劃精到、筆力遒勁、端莊秀麗,是全縣書法園地中的佼佼者。每年春節(jié),他便包攬了全村對聯的編寫。

        他們的母親,心靈手巧,既會剪紙,又會繡花。逢年過節(jié),紅白喜事,鄉(xiāng)親們都要找她幫忙,她總是熱情地答應,從沒有拒絕過一次。正是這樣的家庭氛圍,才營造了一片成就人才的沃土。

        我還欣喜地獲知,如今,仨兄弟的子女和孫輩中,從美術專業(yè)學校畢業(yè)的就有4人。其他人員中,無論是在校的學生還是國家工作人員,絕大多數都是書畫愛好者,真是名符其實的書畫之家。因而,1999年“家庭美展”,祖孫四代齊上陣。展品中的書法,有隸書、行書、草書、楷書、篆書;繪畫,有國畫、油畫、鋼筆畫、水粉畫、水彩畫、玻璃畫、寫生素描;還有剪紙、刺繡。展品內容豐富,種類繁多,從不同角度、不同側面、不同層次,反映出這個書畫之家的藝術特色。

        啊,了不起,四代人同愛書畫并小有名氣,真是了不起!

        當我夸贊時,仨兄弟笑了笑,謙遜地說:“這都是汾西黃土地孕育的成果?!?/p>

        是啊,汾西的泥土塑造了他們粗獷而又沉穩(wěn)的性格,也為他們走上書畫藝術之路提供了豐富的營養(yǎng)。談起在書畫藝術之路上艱難跋涉的酸甜苦辣,仨兄弟深有感觸:“搞書畫,不易呀!”從前,由于他們的家境貧寒,常常為紙墨筆硯發(fā)窘。他們便用木棍當筆,以大地為紙,春夏秋冬,臨池不輟。后來,生活好了,他們的書畫熱情就更高了,他們緊握著那只筆,走出了家庭,走出了汾西,走出了臨汾,也走出了娘子關。

        我曾問過仨兄弟,以后有何打算?他們說,要沿著這條藝術之路走下去,直至生命的終點。

        凝視著仨兄弟沉穩(wěn)超逸的神態(tài),我禁不住從心底發(fā)出贊嘆:好一個書畫之家!

        在本文收筆之際,我衷心祝愿仨兄弟和他們的后代,在書畫藝術之路上,一路順風!

        (原載《臨汾聲屏》副刊2001年7月23日,《臨汾晚報》副刊2001年7月24日,《經濟消息報》藝術人生2001年9月4日,《山西日報》文藝副刊2003年6月17日)

        責任編輯:秦芳媛

        上一篇: 生 命 的 衛(wèi) 士

        下一篇: 歲 月 如 歌